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中心

再生稻种植新理念:机械与农业的完美结合产量再创新高!

发表时间:2025-03-19 20:21:08 来源:产品中心

  嘿,朋友们!最近咱们聊聊一个让人兴奋的农业话题——再生稻的妙用与发展。这种水稻种植方式不仅能节省成本,还能提高产量,真的超级有前景哦!目前,全国的再生稻种植培养面积已超越1500万亩,真是越来越火了!

  不过,想要推广再生稻,可是有个“小难题”在那儿,就是头季稻的收割碾压率偏高,这可是令很多农友们头疼的“卡脖子”问题。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江苏大学的李耀明教授开始着手进行探索,他专注于宽窄行的农机与农艺融合,寻找全程机械化的解决方案,以此帮助再生稻提升单产。

  李教授已经在再生稻的领域摸索了整整8年,之前他主要关注的是怎么来降低收割过程中的碾压率,看看他带领的团队研发的履带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,很有效地减低了碾压率。但随着进一步的观察,他意识到如果有碾压,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会有损失,特别是被碾压的稻子在成熟度和品质上都会受到影响。

  所以,他决定从全程机械化的方面出发,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无碾压。他提到,在再生稻的种植过程中,育秧、插秧、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所有的环节都很重要。借助北斗导航,结合再生稻的特点,机械在作业时能做到绝不碾压。宽窄行种植方式是个关键,通过合理的设计,可以轻松又有效提高水稻的通风性和分蘖能力。

  当然了,如何确保收获时不碾压也是个挑战。李教授和团队绘制了一套完美的轨迹,让插秧机与收获机的工作轨迹保持一致,确保收割机只在宽行的中间行驶,利用北斗导航精确操作,确保不损坏水稻。这一切都让人倍感期待!

  刚刚过去的几个月,李教授还联合了江苏大学、扬州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的多学科团队,在安徽贵池区开始了一个新项目。他们记录了再生稻的生长情况,从3月育秧到8月和11月的收获,一路上都在默默关注着每个细节!

  根据测产结果为,株距12厘米的再生稻亩产达到了969.34公斤,比常规种植提高了12.1%;而株距14厘米的亩产也达到了894.12公斤,提升了3.3%。这样的成果真的是让人惊喜啊!

  展望未来,李教授的团队计划在2025年将这个农机农艺融合方案推广到安徽、江西、江苏和重庆等地,目标是种植达到1万亩,2026年甚至要冲击10万亩以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