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2024-12-20 04:30:22 来源:爱游戏平台手机网页版-水稻机系列
50多年前的春耕时节,吉林省榆树市长发村开进了一台“东方红”迁延机。时至今日,这儿的机械化率到达了100%,也培养了三代迁延机手。
从第一代“东方红”迁延机到现在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,从人人仰慕的新中国第一代迁延机手,到现在智能化大型农机人人会开,一代代迁延机手们见证着黑土地的农业现代化开展进程。
气候暖了,77岁的榆树市弓棚镇长发村农人李清林又到地头上散步,看大型迁延机在地里来来。李清林是榆树的第一批迁延机手。18岁那年,他在当地农机校通过6个月训练,成为吉林省第一批驾驭“东方红”的迁延机手。
1964年,两台“东方红-54”型迁延机落户长发村农机站,李清林也跟着回到村里。“一台迁延机能顶30个壮劳力,那两台‘东方红’成了咱们全村的宝贝疙瘩。”李清林说。
因为机械化起步早,大幅度的提升了长发村的耕种功率。长发村历史上曾创下多个吉林省粮食单产新纪录,成了当地有名的殷实村。
那个时代,迁延机手仍是“稀缺资源”,想开迁延机并不是特别简单,得先跟师傅学上三年,才干独立操作。“他人碰都不让碰,迁延机太金贵了,不敢让外行操作,生怕弄坏了。”李清林说。
现在,长发村的仓库里还停放着一台早已多年不必的“东方红”。李清林讲起了当年坐在驾驭室里的“折磨”,“发动机声响特别大,发出的巨大热量一瞬间就能把苞米烤熟,坐在驾驭室里都烤脸。”
因为其时长发村土地多农机太少,一台迁延机装备了四个驾驭员,白天黑夜四班倒,人泊车不断。即便这样,一台“东方红”一天也只能耕种8公顷土地,一个月的春耕期下来,村里只要一半的土地完结机械耕种,剩余的土地仍然靠乡民深重的体力劳动。
包产到户、改革开放……方针的春风让黑土地上农人日子逐渐殷实起来。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时代,长发村农机站不再只要两台“东方红”,大型履带式、“千里马”“手扶式”……各类迁延机有40多台套,工作人员最多时到达60多人。
纪宏生曾是李清林的学徒,进入九十时代,跟着师傅开过的“东方红-54”早已筛选,“马力更大、款式更多的各型迁延机成为主角,春耕根本不再依托人力。”纪宏生说。
每年的春耕是纪宏生最忙的时分。“我每天开着迁延机去农户家地里干活赚钱,一部分上交村里,一部分留作自己的劳务费,春耕一个月下来能挣几千块钱。”纪宏生说。
农机站机械多了,长发村的春耕生产也完结了机械化全掩盖。一些殷实起来的农人开端购买小型农机具,迁延机和耕种机等逐渐走进农人家庭。
“曾经种田是纯体力劳动,自从完结了机械化全掩盖,咱们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了。”纪宏生说。
这几天,榆树市仁和机械种饲养专业合作社完结了春播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只要三台大型迁延机牵引着耕种机在黑土地上快速移动。远远望去,黑土地显得很冷清,和人们印象中的繁忙现象截然不同。
合作社的迁延机手宋正志牵引着免耕耕种机在地里忙活着。他和记者说,现在春耕特别快,近20公顷地三个迁延机手一上午就种完了,不需要剩余人力。
登上迁延机,记者看到驾驭室跟一般轿车并无两样,但倒车雷达、卫星定位、车载测亩仪一应俱全,科技感十足,迁延机手随时能把握移动方向和耕种面积。宋正志说,现在开大型轮式迁延机就跟开轿车相同,一个人坐在驾驭室,春耕秋收全完结。
宋正志地点的合作社流转了400多公顷土地,还为农户代耕1200公顷,但这么多土地也只需要一周便可耕种完。“59名社员中近30人都是迁延机手,迁延机手就像私家车司机相同遍及。”宋正志说。
现在,榆树市弓棚镇有农户19500户,农机具保有量达11000多台套,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200余家。“机械化拓宽了弓棚镇农人的致富途径,农人的收入结构由单一的土地收入逐渐变成‘土地+饲养+务工’多元收入。”弓棚镇镇长宋宪平说。